途牛从一开始的单机系统,发展到现在已拥有数百个分布式部署的系统。本文主要将途牛网站无线系统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,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,希望为大家带来一定借鉴。文章将从服务化推进、南北京机房之痛、性能提升实践、App客户端技术演进四个方面进行介绍。
服务化推进
途牛的服务化始于2011年,当时途牛主要进行了会员的服务化,2012年进行了搜索2.0的服务化,2013年是服务化大举前进的时刻,主要进行了搜索3.0、价格中心、订单中心、产品基础数据等系统的服务化,2014年将TSP(途牛服务治理平台)、业务公共系统、资源搜索系统等进行服务化,2015年对产类目、开放API进行服务化。
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,途牛的服务化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,每一次拆分都相当于为高速行驶的汽车更换轮胎的过程。可以注意到,在2012年途牛拆分了一个搜索2.0,之后很快又在2013年推出了搜索3.0。
这两个版本的区别是:做搜索2.0一开始没有什么经验,虽然采用了Solr这样非常成熟的开源搜索引擎来搭建搜索平台,但是没有明确界定搜索平台和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,导致搜索平台的逻辑非常重,被当成一个数据聚合的平台来使用,网站列表页数据和详情页数据都从搜索中出来,导致搜索获取数据源部分的逻辑非常复杂,搜索开发人员将70%的时间都放在和业务系统对接逻辑的处理上,索引效率也比较低,从而导致性能不稳定,逐渐退役。吸取教训后,途牛搭建了搜索3.0的平台,仅仅提供列表搜索,统一列表字段,将数据推送逻辑移到搜索外部,由各个产品系统来进行数据推送,搜索本身专注于性能的提升与稳定性,并逐步加入智能排序、人工干预搜索结果功能。迄今为止,搜索3.0是途牛公司最为稳定的系统。
接下来是服务化过程中,技术层面做得比较好的两个服务:价格计算服务和服务治理平台。
价格计算服务
从技术上,价格计算服务有两个难点:一个是团期价格依赖的因素较多,并且依赖路径较深;另一个是这些因素价格变动的频率较高,尤其在旺季。因此从设计上,价格计算服务必须要有较大的容量要求,同时具有实时性。
价格计算服务从13年开始构建,架构上也经历了四个阶段:同步架构、异步架构、并发架构和分布式架构,如下图所示。
同步架构:系统间主要通过接口进行交互,其他系统通过调用接口通知价格中心发起运算,价格中心通过接口获取其他系统价格依赖的所有资源。整个计算流程采用串行模型行,效率低仅能满足小规模的计算需求。
异步架构:系统间通过MQ进行交互,价格中心通过依赖数据库获取其他系统的数据,加快了数据读取的效率,并将计算价格变成两段:先针对一个资源多个供应商的情况,将资源的最低成本价计算好,然后再算产品最低价。这种架构比同步架构数据读取的效率更高,并能通过预先生成数据,加快计算的速度,提升3倍整体性能。
并发架构:首先将价库自身的数据(资源的成本价,产品团期起价)进行了分库分表,提升了系统的数据容量,然后再根据产品的访问频度区分冷热数据的计算频率,冷数据降低计算频率,热数据增加计算频率——并通过在内存中建立团期、行程、资源这三个维度的数据结构,提升计算过程中数据的读写效率。整体上性能比异步架构提升了3.5倍,每次每个团期的价格计算时间控制在200ms以下。
分布式架构:通过解析依赖数据库的Binlog,将依赖数据库的数据转换成适合使用的内存数据库结构,进一步提升数据读取效率,从而解决计算过度依赖数据库的问题,通过使用Sharding MQ,实现本地访问、本地计算;通过使用Unix域通信的机制,实现本地通信,将每个计算实例所依赖的资源和通信尽量限制在本地服务器上,最大化提升I/O能力,降低I/O损耗。整体性能比并发架构提升2倍,每次每个团期的价格计算时间控制在100ms以下。
通过上面几个阶段的优化,价格计算服务的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。
其中分发节点中的计算成本节点就是一些预处理节点,主要计算资源成本价,物理机中的计算节点是实际执行价格计算的单元节点。调度节点通过一定路由规则,将价格计算分片到不同机器上,Binlog同步的时候也会按照类似规则,将数据同步到不同存储节点物理机,从而整体上实现本地存储、本地计算。
截止到2015年5月,价格计算服务每天的计算量在9亿次左右,每个团期平均每天被计算2次以上。价格计算服务始终在I/O能力和计算效率上不断迭代改进,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好的架构出现。
服务治理平台
随着服务化推进越来越深入,每个系统提供的接口也越来越多,整个系统逐渐产生了这样一些问题:网状接口调用;接口中存在循环依赖,可能引起雪崩效应;服务调用缺乏监控;使用硬件实现负载均衡,可维护性较差。针对这些问题,途牛急需一套服务治理平台来将所有的服务管理起来。
基于开源的服务治理平台,途牛进行了部分定制,很快将适合于途牛的服务治理平台搭建起来,架构如下图所示。
其中注册中心采用主从模式进行集群部署,“主”进行服务地址的变更及心跳的保持,“从”提供查询服务。主从之间建立长连接,保持心跳。“主”宕机后,“从”接替,变更自己的身份标识。注册中心各个部署的实例只有获得“主”身份才能接受客户端长连接请求。各个服务提供者、服务消费者感知“主”宕机后,尝试连接“从”,并与之建立长连接,使用SQLLite数据库持久化服务列表,使用高可用的内存缓存保存可用服务地址列表,与服务提供者、服务消费者之间建立长连接,维持心跳。
服务提供者启动之后,通过通用组件将提供的服务告之注册中心,注册中心更新可用服务地址列表。如果该服务没有审核记录,则作为新服务待审核。新服务提交到注册中心后,注册中心不会更新到可用服务列表,需要人工在管理页面进行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使用,被服务消费者感知。
服务提供者发生宕机,心跳中断的情况,注册中心将更新可用服务地址列表,删除提供者的所有服务,并发出变更通知。心跳具有重连保持机制。一定时间内无心跳才断开连接。服务提供者使用连接池,控制长连接的数目,设置最高连接数。如果连接数得到最高限制,则拒绝新的连接接入,保证当前系统的可用性。
管理页面上可以查询服务、查看服务详细情况及可用服务地址列表,查看服务消费者列表,新上线服务的审核,待下线服务的禁止,实时调整某个服务的负载均衡策略,对某个服务提供者进行降权、倍权、禁用、允许操作。
南北京机房之痛
本节主要介绍途牛的机房部署策略。在2014年以前,途牛基本上都维持了南北京机房的结构,在当时的情况下,这种策略基本上还是比较合理的,但是随着应用体量越来越大,逐步出现了问题,途牛在2015年变成了南京单机房的策略,未来途牛将向两地三中心这种更加稳定、高可用的架构演变。
南北京单机房的策略,在设计之初,很好的满足了业务需求。在2010年以前,途牛70%以上的订单均为电话订单,加上旅游订单的预订流程又比较复杂,需要客服人工参与的环节较多,途牛需要将订单系统部署在南京机房,以便为途牛的客服提供好的用户体验。同时为了给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好的机房条件,途牛需要将网站部署在北京。在这种机房架构下,途牛进行了大量系统优化工作,主要是为了解决异地机房之间的数据同步问题。
首先针对网站数据“读多写少”的特征,途牛对每一个子系统,均采用如下的典型系统设计,如图4所示。
南北京之间通过数据库的主从同步机制进行数据同步,北京机房的应用读取北京的数据库,通过专线写入南京的数据库,从而确保两边数据的一致性。
该设计方案在系统容量小的时候,可以很好地运行,但是在专线不稳定的情况下,会产生较多问题,最常见的是数据同步延迟,比如用户在网站注册后,无法立刻登录。针对这个问题,途牛采用了熔断的设计方案,使用特定进程监控数据库同步延迟,如果延迟达到上限,将尝试使用公网VPN进行同步,当专线情况好转时,再切换回去。
另外为了控制数据同步的数据量,所有数据同步均采用了压缩机制,最大限度减少同步的数据量。同时途牛也不断扩大专线的容量。
随着业务不断增长,同步的数据量越来越多,这种部署架构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,最终在2015年初,途牛将两地机房进行合并。中途最大挑战是南京机房的网络条件问题,当时南京地区尚无接入条件较好的多线BPG机房,为了给全国用户提供较好的网络服务,途牛最终采用了动态CDN方案,南京机房出口仅提供电信出口的IP。对联通、移动的用户通过动态域名解析,解析到本地较近中转服务器,再由中转服务器优化路由访问南京的电信线路。该方案能为全国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。
在整个服务器部署成本上,途牛至少降低了30%,一是避免了同一套系统在南北京部署两份,二是节省了大量的专线费用。
目前的单机房策略,是一个过渡方案,为了保证系统进一步的高可用和数据的安全性,途牛后期将向标准的两地三中心机房部署策略迈进。
性能优化
性能优化主要介绍途牛在优化过程中总结出来几个工具,途牛的思路是:首先,不断推进架构演变,系统划分整理,提前对资源进行扩展,保证总体的承载能力。然后,不断推进监控完善,性能指标具体化,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保证总体的稳定能力。主要由这样三个工具实现:CODIS、BWT、OSS。
Codis是豌豆荚使用Go和C语言开发,以代理方式实现的一个Redis分布式集群解决方案,且完全兼容Twemproxy。Codis底层会处理请求的转发、不停机的数据迁移等工作。所有底层的处理, 对于客户端来说都是透明的。总之,可以简单地认为后台连接的是一个内存无限大的Redis服务。途牛从无缓存,到文件缓存,到Memcache缓存,到今天的Codis缓存,缓存是大型架构的必然。
使用Codis后,应用端不需要再关心缓存具体存放在哪里,不需要关心缓存扩容和数据迁移的工作,不需要关心缓存数据一致性的问题,极大提升了应用开发和维护的效率。
BWT是途牛自主开发的一个主动缓存更新服务,为了进一步提升页面的生成效率,应用系统发生数据变更时,将要更新的数据请求发到BWT中,BWT根据设置好的更新策略,对缓存进行更新。应用系统推送过来的数据,一般会延时3分钟,进行更新。同时BWT也会通过日志分析出来的热点数据,会根据设置的时间自动更新。更新的过程中,若目标机器负载高,会自动停止更新。
OSS也是途牛自主研发的一个网站运营监控系统,该系统初期目标是对网站的性能、可用性和安全的进行监控和管理。后期将独立成一个单独的运营监控系统,为所有系统提供监控服务。图5是OSS的系统结构。
主要特点是使用UPD的方式将日志从应用系统发送出来,尽可能降低发送日志对应用系统的性能消耗。通过NSQ队列接收日志,使用Go语言编写的消费进程将日志汇总处理后,存入DB,并最终通过页面将各种统计报表呈现出来。
网站的各种故障,可以通过错误与性能图表,很快找到问题。主要有依赖接口监控,慢查SQL监控,Memcache监控,Redis监控以及单页面性能监控。
App客户端技术演进
这里主要介绍途牛App在开发过程中的实践心得,侧重于线热补丁和前端资源静态化两个方面。
1.在线热补丁
由于App采用客户端发布的方案,一旦发布出去的包有Bug,修复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,传统的修复方法主要有:服务器端屏蔽技术,也就是将有问题的功能暂时屏蔽掉;跳转H5页面,将产生问题的页面直接跳转到对应的H5页面;紧急发布新版本。这几种办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,对于服务端屏蔽技术,会增加服务端代码复杂度并隐藏局部功能;对于跳转到H5,会降低用户体验;对于紧急发布新版本,会增加运营成本并降低用户体验。
为此途牛引入了阿里的在线热补丁技术,以便在问题发生时,能够快速发布补丁包将问题解决。
2.前端资源静态化
由于H5开发周期短,容易部署的特性,在途牛App中存在大量的H5页面,但对于H5页面,用户体验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。为了让页面中的元素更快渲染,呈现给用户,途牛采用了前端资源静态化的方案,主要思路是将H5页面中的静态资源提前加载,实现要点如下:
静态资源异步加载,用户打开App的时候异步下载或者更新静态文件。优化渲染,减少不必要的开销。通过优化DOM布局,将加载的静态资源分组,可以打包的,优先渲染,需要从服务器取的,后渲染,从而加快第一次进入速度;减少第一屏DOM渲染数,使用懒加载,分步加载;优化渲染结构,由于App中的Webview性能低于手机浏览器,所以减少不必要的渲染开销,比如减少消耗非常高的一些滚动图;优化交互,有交互操作,造成DOM重排重绘的,尽量使用最小的DOM重排,将需要新加入的一些层,与原来的DOM结构分开;使用一些3D CSS,使用GPU帮助页面重绘。
以上就是途牛在架构变迁过程中的一些实践要点,虽然看起来有些散,但还是主要从架构的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。
逻辑架构:服务化,如何将业务中通用的功能抽象出来,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其他各个系统。
物理架构:南北京机房的设计初衷,遇到的问题,解决方案等。
系统架构:非功能性的架构,比如性能优化,App客户端性能改进实践。
随着业务的发展,途牛的系统必然变得更加复杂,同时将产生更多技术挑战,期待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大家分享。